南宁二中凤岭校区
发布时间:2009-12-23 15:46:5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南宁市第二中学 编辑: nn2z 点击数:97645
南宁二中凤岭校区
位于南宁琅东开发新区的凤岭校区,毗邻东盟商业园区,423亩。现代气息,设备完善,空阔宽敞,宏伟壮观。
【诗书雅苑】
大门、台阶
【大门】南宁二中凤岭校园的校门状如一部打开的书本,散发阵阵书香,绽放智慧光华,那是一扇敞开的书卷之门、知识之门、育才之门。门内有台阶层层,寓意书籍是成长的阶梯。
【台阶】凤岭校区依山而建。从大门向上有三层平台的八十九级台阶,顺级而上,一步一景,一景一境。进入书山、拾阶而上意味着进入南宁二中学习就应步步向上,勇攀高峰,用知识成就未来。八十九级台阶,“八”代表着无穷大,“九”预示着长久远。而“三”则取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表示“多”的意思,它昭示着书山浩大,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没有终点,要不懈地努力和攀登。三层八十九级台阶正告诉二中学子,学海无穷,前途无尽,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也意味着南宁二中迅猛发展的势头长长久久。座落在层层叠叠如书山般的八十九级台阶之上的就是学校的第一高台——恢弘气派的“启天广场”。当你站在启天广场前眺顾四望时,所能感受到的,尽是博大开放、自由舒畅的气象。
元祖亭
【得名】元祖亭,各取学校最先创始人杜庆元、李祖若先生名字之一字合二而成。公元1906年,南宁府知府杜庆元、学务公所所长李祖若奉旨创办南宁府中学堂,讲堂是由南宁旧苍西门正街的几间祠庙改修而成。几十名学生,简单的办学设施,这就是今天南宁二中的起点。
【亭貌】元祖亭建在新民校区,凤岭校区启用后,又在凤岭校区大门右侧再造了一座,以显传承之意。元祖亭灰白相映,不张不扬地接纳着每一个人,三三两两的学子常在亭子里读书、闲谈。亭子下是精致的大理石凳,深黑色的纹理,坐于其间览书看报,暖阳从叶子的疏忽中透过,不经意的散射在书页上,眯着眼仰望碧蓝的天空,亦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芊芊校陌】
路 名
元祖路(北门~南东门):光绪三十二年(1906),南宁知府杜庆元、学务公所所长李祖若在仓西门大街(今民生路邮电局一带)创办南宁第一间新式学堂——南宁府中学堂(南宁二中前身)。现取创始人名之各一字命名此路。
锡昂路(食堂~体育场):朱锡昂(1887-1929),字识惺,广西博白人,革命英烈,1913年秋至1914年,任南宁府立中学(南宁二中前身)校长。现名此路以纪念校首。
文骅路(学生公寓前):莫文骅(1910-2000),南宁人。南宁二中杰出校友。1926年在广西省立第一中学(南宁二中前身)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现名此路以志纪念。
高庙坡路(南西门~未济湖):南宁府中学堂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三日在仓西门大街(现民生路邮局一带)创办。1928年1月校址迁至南宁城外高庙坡(现南宁二中新民校区)继续办学。现名此路以纪念学校办学地。
宾南路(行政楼~游泳池):雷沛鸿(1888-1967),字宾南,广西南宁人,南宁府中学(南宁二中前身)首任校长,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革新家。现名此路以纪念校首。
仓西门路(行政楼~艺术楼):光绪三十二年(1906)南宁二中前身——南宁府中学堂在仓西门大街(今民生路邮局一带)创建,现名此路以纪念学校始创之地。
【楼名拾源】
二中凤岭校区各楼名起自校训“启牖智慧,活泼身心”。
教学楼为“智”字辈楼,有智通楼、智达楼、智敏楼、智睿楼,取“通达敏睿”之意。
教师楼为“慧”字辈楼,有慧弘楼、慧礼楼、慧信楼、慧贤楼、慧仪楼,取儒家经典“弘、礼、信、贤、仪”之意。
教辅楼为“启”字辈楼,有启明楼、启德楼、启天楼,取“明德于天下”之意。
学生公寓楼为“心”字辈楼,有心宁楼、心静楼、心致楼、心远楼,取“宁静致远”之意。
教学楼
【得名】凤岭校区教学楼以“智”字辈起名。
智通楼
《汉典》:“智通——明智通达,智慧无碍。”《孔子家语•五帝德》:“﹝舜﹞睿明知通,为天下帝。”一本作“智通”。汉•贾谊《新书•数宁》:“及今,天下集於陛下,臣观宽大知通,窃曰足以操乱业,握危势,若今之贤也。”
智达楼
《汉典》:“智达——聪慧敏达”。《后汉书•袁谭传》:“是以智达之士,莫不痛心入骨,伤时人不能相忍也。”《三国志•吴志•孙霸传》:“咸谓二宫,智达英茂。”
智敏楼
《汉典》:“智敏——才智敏捷。”明•张三光•《蒋石原先生传》:“ 临桂闕令,檄先生佩两符,十六在省,十四在邑,神閒智敏,分身应之,沛若有餘也。”
智睿楼
《汉典》:“智睿——智慧,聪明。”《鬼谷子•揣》:“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智睿孰少孰多……如此者,是谓权量。”
【楼貌】四栋教学楼典雅庄严,展现着学术殿堂的魅力,徜徉于此总让人心生向往之情。而“通达敏睿”更是饱含着南宁二中这座百年名校对二中学子的要求与期许。楼身蓝白相间的主色调,似蓝天般高远深邃,在温暖的阳光中泛着片片光泽,掩不住的书卷气让人感到格外的亲切。干净利落的建筑造型,质朴而不失典雅的色彩,再加上周围起伏开阔的草坪映衬,更是尽显作为文化建筑的独特气质。虽然简洁方正的教学楼外表总显得内敛而矜持,可仍藏不住她那流露于每一个细节上的细腻与关怀,正是这份不事张扬,常能使二中的莘莘学子从浮躁与轻狂中沉静下来,专注于学海漫步。
综合楼
【得名】综合楼以“启”字辈命名。
启明楼、启德楼、启天楼三栋综合楼的楼名来源于《礼记•大学》的开篇:“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儒家思想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有人生目标的确立,都以修身与明德至善为先。“明德于天下”意在号召二中学子从修身出发,提高个人修养,胸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积极处事,以齐家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珍视平凡生活,在此基础上,思索治国之道,报效祖国。
【楼貌】蓝白相间的楼体,宽大明净的玻璃窗,展示着三栋综合楼的简约美。穿行于启明楼、启德楼、启天楼间,不时会看见同学们下课后如春燕般扑扇着翅膀飞奔出教室的欢快场景,青春的律动总能勾起人心灵深处的童真与梦想。
教师楼
【得名】教师楼以“慧”字辈起名。
慧弘楼、慧礼楼、慧信楼、慧贤楼、慧仪楼五栋教师楼的楼名汇聚起来就是“弘、礼、信、贤、仪”,均语出儒家经典,这些都是儒家文化向来倡导的修身之道,寓意着南宁二中的教师应具备的涵养和素质,倡导教师们注重精神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如慧弘楼的“弘”字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是宽广之意,“毅”是坚忍之意。旨在阐明教师肩负重任,应该涵养博宏、心胸广阔而意志刚强。
【楼貌】漫步在教师楼下,平坦的草坪溢出茵茵的绿意,微风拂动着树叶发出沙沙的细语,清静,清净,舒适。惬意地张开双臂伸个懒腰,贪婪地深吸一口清新润湿的空气,心情是如此的曼妙与坦然。
敷文阁
【得名】教师学术交流中心起名为“敷文阁”。
名源于南宁有历史可记的最早的教育书院——敷文书院。嘉靖七年(1546年)六月,明代中后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在南宁市北门街口(今共和路北段与北宁街交叉路口处)兴建了敷文书院,延师授业,学者云集。此举对南宁乃至广西文化教育发展影响巨大。20世纪30年代,敷文书院被改建成广西省立南宁女中(今南宁二中原广西省立一中的分部),校内建有王阳明讲学纪念亭。为了纪念王阳明先生和敷文书院,教师学术交流中心取名为“敷文阁”,以示宏扬崇尚教育,传播文明之意。
【楼貌】走出教师楼,绕过青青的草坪,就看到“敷文阁”。这是一幢两层楼高的楼宇,深蓝色的屋檐、雪白的墙壁与古色古香的黑色阑干展示出了古朴与现代的相依相融。“敷文阁”面湖而建,芊芊芳草,依依垂柳,水上清风,万叠微波,融成了一片怡然之景。
学生公寓
【得名】学生公寓以“心”字辈命名。
心宁楼、心静楼、心致楼、心远楼的楼名汇成了“宁静致远”,语出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学校对二中学子们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要学得真知,就必须要在安宁清静中刻苦学习,研究探寻。
【楼貌】学生公寓是四幢高大的“U”型建筑,那是另一个温馨的小巢。美丽的中庭花园,安全舒适的公寓环境,六人、十人宿舍干净整洁。清晨晨曲响起,学子们把被子叠得像军营般整齐,出门出操时伴着清脆的鸟鸣。晚自习后,学生公寓热闹而亲切,音乐小唱、谈天说地、静览小说,这是轻松的时间与天地。
【湖畔廊亭】
未济湖、仰止亭、涵谷亭与寸金廊构成南宁二中凤岭校园里的湖光景区,由南宁二中名师田济川老师的各届学生捐资建造。
未济湖
【得名】未济湖得名于《周易》六十四卦“未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周易•序卦》)“未济”,国学大师南怀瑾解为:“人世间事情是永远作不了结论的,永远是未济。宇宙永远这样发展下去,这个地球毁灭了,一个新的地球又会来,永远停止不了,这是我们伟大的历史哲学。同时,从这未济卦上,也产生了我们个人的修养,说人生要作一个交代,那只是一个理论,因为最后是未济卦,永远完不了事的,这是一个观念。”“未济”即永无尽止,意味着人生的追求永无止境。
【湖貌】两千年前智者的思想,穿越时空,在二中的湖光景区静默无言。未济湖里,各种颜色的鱼儿,伴着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或急驰,或彳亍,或悠然自得。上翘的尾鳍不时扑打着水面,荡起阵阵的涟漪,书香圣地的鱼儿似乎更加具有了文明的灵气。湖边的剑桥柳和未名柳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更显青绿。学子于湖畔漫步,或坐或立,或说或笑,看斜阳在水上泼散出的闪烁金光,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休闲时光。偶尔还可听到吉他的轻声弹唱,那些轻缓的音符如花瓣飘落,引人无限遐想。
仰止亭
【得名】仰止亭得名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原诗是一篇婚恋诗。字面意思是,仰望着高山,奔驰在大道。
郑玄注曰:“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háng),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两句后的止,均为语助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由此而来。《史记•孔子世家》云:“《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这八个字的意思即为“德行如同高山一般令人仰视,如同大道一样使人行走。”
【亭貌】亭上对联“任重道远应要仰文修德始成事,山高水长还须止情戒骄方出才”正是对“仰止”的最佳诠释。清晨来到仰止亭,一股清凉的湖风吹来,带来清新的气息,吹走了一夜的倦意。听着清脆的鸟鸣声,像是回味记忆里的音乐盛典,带着复古的气息。温暖的阳光、跳动的光束仿佛美丽的精灵,在亭周轻轻舞动。校园的花草都沐浴在这柔和的光线里。此时,校园里流动着的轻柔音乐,更像是一杯淡淡的清茶,令人心旷神怡。仰止亭旁匆匆来去的学子,更是成为校园晨景里的动态精灵,陡增亮点。
涵谷亭
【得名】涵谷亭得名于亭上对联“梅兰竹菊涵养有素,春夏秋冬谷风知时”。
【亭貌】涵谷亭单檐尖顶,著色绘彩,一泓绿水绕于亭旁,漫步过桥,始得入亭。亭内光影跃动粼光闪闪,雕栏红柱熠熠生辉,不乏灵动与鲜亮,顷刻间便给古色古香的涵谷亭平添了几分古朴和韵致。清晨读书涵谷亭,鸟语入耳声声脆。徐徐风中隐约传来的欢笑声仿佛风的耳语,且轻且吟。清幽雅致,适意自然。
寸金廊
【得名】唐代的王贞白就读于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时,有“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传世。元代同恕也有《送陈嘉会》诗:“尽欢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阴一寸金。”
【亭貌】未济湖与涵谷亭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廊中砌有花窗漏阁,穿行廊上,可见山水隐隐迢迢。廊边的草坪上随意地点缀着几株杨柳,绿意浓极。廊檐下是连廊的长凳,靠着栏柱,斜坐其上,就可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坦然,那份惬意。寸金廊上镌刻着一副遒劲有力的对联“非寸非尺光阴知长短,是金是铜烈火识妍媸”,宛如一位慈祥的老者默默地向学子们诉说着一寸光阴一寸金,珍惜时光莫荒废的千年古训。
【景石警句】
在凤岭的景观石上,镌刻着十句励志名句,这些名句皆出自中国古代伟大哲人,是中国文化的发源智慧。经过学校师生们的投票选举,十句励志名句以中国书法形式展现在校园景观石上,或率意天真,或奔放飘逸,或遒劲有力,或自然流畅,或峭劲秀丽。徜徉于校园,不仅可以领略中国古代哲人深邃灿烂的思想光芒,还可以一睹中华书法飘飞神奇的涵养及魅力。
1、上善若水
【释义】老子说:“上善若水”,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止于至善
【释义】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出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自强不息
【释义】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厚德载物
【释义】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出处】《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5、遏恶扬善
【释义】遏:阻止;扬:宣扬。禁绝坏事,宣扬提倡好事。
【出处】《周易•大有元亨》:“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6、非礼弗履
【释义】不要越出准则和规律去做非分之事。
【出处】《易大壮》。《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7、格物致知
【释义】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8、三省吾身
【释义】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9、言而有信
【释义】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0、本立道生
【释义】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根本树立了,“道”就出现了。
【出处】《论语•学而》:“孝悌为本,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
【后记】
昔日桃源春色美,今朝桃源春更浓。
公元1906年,南宁府知府杜庆元、学务公所的李祖若先生奉旨在南宁仓西门正街几间祠庙创办南宁府中学堂。几十名学生,简单的办学设施,这就是今天南宁二中的起点。
这一年,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刚刚被宣告废除,中国教育刚刚走向新的未知路程。在这样国家风雨飘摇,教育改革更新的年代,小小的南宁府中学堂,承受了起步的艰辛,创业的艰难,她在动荡与徘徊中顽强生长。校名几番变更,从广西省立第一中学,到广西省立第一高级中学、南宁中学、南宁高中、再到今天的南宁二中,历尽百年沧桑。
从五四运动时期的示威游行,到大革命时期之地下党活动,至三十年代之抗日救国、四十年代之反内战独裁斗争,到建国后“坚持三个面向,培育四有新人”之治校理念,到七八十年代“高严实活,全面发展”,到今天“启牖智慧,活泼身心”的校训,南宁二中传播先进思想,推进科学文明,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救国兴邦之栋梁之才。
从发轫时的南宁府中学堂,到今天现代化的一校两区格局,一百多年来,时代变革,校址变迁,但南宁二中人始终坚守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以二中校园优秀制度文化、教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启牖成长的心灵,开启真实的心扉,引领健康的生命,实现教育的最大值——“人”的健康成长。
此册,我们记录南宁二中校园中的物、景、文、画、声、像,以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解其深刻内涵,释其丰富菁华,以警今天,以传后人。
(文稿:韦静 钟原)